“宝宝都快两岁了,还不怎么会说话,这可怎么办?”
其实大家先别太焦虑,排除了身体发育方面的问题后,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更多和成长环境相关。只要咱们从优化语言环境做起,慢慢就能看到孩子的进步。
一般来说,宝宝在1岁前后就会进入咿呀学语的阶段,但有些孩子到了两三岁,语言表达还是比较滞后。那么,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宝宝说话晚呢?
宝宝语言发育迟缓的原因除了有遗传因素,通常还有以下生理因素。
1、听力障碍:因为听不到周围的声音,宝宝不具备学习发音的生理条件,也就不可能理解特定声音所代表的意义,因而无法用语言交流。如果宝宝听力异常发现太晚,还会对宝宝智力,情绪能力的发展造成影响。
2、智力发育障碍:智力发育障碍的宝宝语言发展也比同龄人差。
展开剩余48%3、发音器官发育异常:在确认宝宝听力完全正常之外,还需要进一步检查宝宝的发音器官是否正常,以确定是否需要对其进行专门的发音与说话训练。
此外,宝宝说话迟缓还可能与心理状态及养育环境中的一些因素有关。
若家长日常话语较少,宝宝就缺少了学习和模仿语言的鲜活场景,语言输入不足自然会影响表达能力的发展。 部分家长对宝宝的语言表达要求严苛,一旦宝宝发音不准或表达有误,就急忙打断纠正、不停催促,这种做法反而会打击宝宝开口的勇气,让他们渐渐不愿主动表达。 有些家长说话时语速快、句子长且结构复杂,这会让宝宝难以跟上节奏、模仿学习,久而久之便会影响语言表达的进度。 很多家长习惯包揽宝宝的所有需求,不等宝宝用语言表达,就提前满足他们的愿望,甚至直接替宝宝说出想法。这样一来,宝宝失去了用语言沟通的必要,学习说话的动力也就慢慢减弱了。当发现宝宝语言发育比同龄孩子慢时,家长应尽快带孩子去医院检查,明确语言迟缓的具体原因。之后针对性地调整养育方式,改善语言环境,并进行专业的训练引导,才能更好地帮助宝宝提升语言能力。
发布于:重庆市明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